日前,“西安交通大学一学生将垃圾扔到留学生宿舍门口的垃圾桶内,被保安怒斥”一事引发关注。有网友认为,留学生是否应该享有特殊的待遇,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更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教育公平原则。事实上,近些年一些高校为了完成国际化指标,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一些“特权”甚至产生不好的负面影响。

01

经费、住宿、餐饮… 留学生的那些“特权”

考虑到国际影响及实际所需,在来者皆是客的理念下,我国大学对留学生一直施予着“特殊优待”。首先,相对国内学生考学而言,外国留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以外籍身份申请学国内大学,一般是不需要参加国内学生所需的高考和联考的,高校通常会自行组织面试或笔试,相关学生只需通过审核即可直接入读。

并且,在入学后的学业要求上,一些高校对留学生也有放宽。据多所高校的教务人员透露,由于入学条件宽松,导致一些留学生学业水平过低,很难跟上大部分专业的进度。学期末考试时,校方只得为其单独命题,甚至在中国学生及格分数 60 分的基础上再打折扣,直至毕业过关。

争议的背后,留学生“特权”还需斟酌完善-黑板洞察

此外,中国高校也给外国留学生设有优厚的奖学金及补助。在一些高校,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和补助是国内的学生的数倍。尤其一些一流高等学府,每年奖学金高达十万,甚至更多。在一些高校,外国留学生在入学前即可申请国家政府奖学金、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本校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或孔子学院奖学金等资助。入学后,仍有机会凭借学习成绩及其他综合表现申请所在地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等资助。

除了上述“软性”待遇外,高校在留学生住宿起居等“硬性”设施方面也有支持。一般而言,各个高校都建有特殊的留学生寝室,尽量为其提供优质的住宿条件。目前来看,留学生公寓多为单人间,最差也能保证两人一间,一般都拥有独立卫浴,一些寝室还有专门的厨房和全套家用电器。并且,学校对留学生寝室的服务和管理,也比中国学生更为细致和宽松。

而在餐饮方面,一些高校会在食堂里单独划出留学生座位,为其提供专用餐具。并且,留学生在食堂内也会享受更好的服务,普通食堂对学生有严格限定的开放时间,往往是过时不候。而涉外食堂可从早上不间断地开到晚上,旨在给留学生更好的就餐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对环境的相对陌生,为了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生活,有的学校甚至会为其配备特殊的陪读学生,并且这些陪读学生大多会由国内英语好的女生担任。此前,国内某大学就因“伴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02

高校国际化背景下,“特权”设立的初衷及反噬

2010 年,为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教育部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明确到 2020 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教育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来华留学工作与服务体系;形成来华留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大学群和高水平学科群;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为此,国家提出要改革来华留学人员招生录取办法,采取国际通行的审核、考查、考试等相结合的灵活招生方式;改善来华留学人员的后勤生活保障制度,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来华留学人员医疗保险体系;保证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稳定增加,逐步推行奖学金各项内容货币化改革。鼓励并支持地方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自然人设立各类来华留学奖学金。

争议的背后,留学生“特权”还需斟酌完善-黑板洞察

更重要的是,教育部评定学校及学院档次等级专业优劣,也与留学生比例存在挂钩。众所周知,大学评定的档次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获得的经费资源的多寡,关乎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留学生数量,进而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落实到各地方高校,也就出现了前文提及的各种“特殊待遇”。

但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生骗补贴、素质低、扰乱社会秩序等负面新闻也不断被曝出。近几年因留学生“特权”所导致的争议事件就不在少数,除这次西安交通大学“留学生专用垃圾桶”事件之外,前文提及的“伴读”制度,就出自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一事,当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

2019 年,福建农林大学留学生在市区骑电动车载人,拒不配合民警执法,并推搡交警暴力抗法。但这起恶性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却只是批评教育,并由其所在学院将人带回加强教育。这种“处罚过轻”做法自然而然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不禁使人怀疑一些优惠政策是否已然成为钻空子、改换身份入学的特殊通道。人们也有理由质疑,对留学生的一些特殊优待是否应该被重新审视和商榷。

03

寻找利益平衡点,“特权”设立还需斟酌完善

国家大力推动下,当前我国已是世界范围内接纳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从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来国留学,确实可以带来许多益处,可以丰富我国的多元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帮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在世界上获得更多影响力,进而提高国际地位。但问题在于,因加快“国际化”吸引外国学生而采取的一些优待政策,是否存在顾此失彼之嫌。

留学生特权问题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不能因为个别事件或个别学校的特殊做法而对所有留学生一概而论。然而,一些学校确实在对待留学生问题上存在不合理或过分的做法,这些过分的做法让本土学生感到不满和失望。

争议的背后,留学生“特权”还需斟酌完善-黑板洞察

针对留学生“特权”所引发的争议,业内一些人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人民大学教授吴鹏表示,留学生作为海外学生,适当地给予一些帮助和照顾是应该的。然而,学校不应该过度地宠爱留学生,将公共设施私有化。

以此次西安交大所引发的争议为例,这起事件背后涉及了权利和平等的问题。一方面,留学生可能需要特殊的待遇,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不应因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因此,学校和相关部门需要在平等和特殊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校园里得到公平的对待,不能毫无原则地给予特殊权利,更不能将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泛滥。同时,学校也应尽量避免以偏概全,广泛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只有在公平和平衡的条件下,高校才能真正成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舞台,给予学生广阔的成长和发展空间。

作为一类特殊群体,留学生享受一些优待和特权确实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这些特权的赋予应有其原则,不能成为个别学生有恃无恐无视规则和道德底线的“免罪券”。而作为校方,应该更加平衡地对待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在特权设立上松弛有度,避免给本土学生造成不公平的待遇,进而对留学生产生反感和偏见。